關稅高+高庫存,企業應變不及反而成為衝擊下的受災戶
美國近日宣布對臺灣加徵32%對等關稅,將於4月5日至9日陸續生效,衝擊範圍涵蓋各大產業與產品。許多企業應變不及,導致庫存暴增且出貨受阻,資金卡關、現金流緊縮,營運風險升高。若未及時減產或調整採購,龐大庫存難以消化,將造成投資無法變現、營收下滑,甚至引發資金斷鏈與經營危機。面對砍單與退艙潮,企業須加速調整供應鏈與市場布局。此時導入智能補貨系統,能即時掌握需求、優化庫存周轉,成為穩健營運的關鍵。

一、關稅成本透明化與利潤試算
高關稅提高進口成本,導致毛利壓縮,難以掌握獲利空間。成本模組自動計算每批進口貨物的完整成本(含關稅、運費、倉儲費等)。利潤模擬工具可即時試算不同報價策略下的利潤率,協助業務快速決策。
二、智能補貨與彈性採購規劃
為避關稅,有時需提前進貨、囤貨,造成庫存積壓或資金壓力。系統可依據預估銷售、庫存週轉率與進口交期,自動建議補貨時機與數量。支援多倉、多國來源的採購決策模擬(例:比較不同進口地稅率)。
三、WMS整合管理庫存彈性
提前進貨導致倉儲壓力,容易產生呆滯品。自動定位高週轉與低週轉貨品,合理配置倉儲空間。支援滯銷貨品的調撥、再銷、甚至報廢申請流程,減少庫存成本。
四、進出口報關管理與法規比對
報關流程複雜,錯誤易被罰,且不同國家關稅變動難即時掌握。整合報關模組,系統產生報關文件、編碼匹配、關稅計算。
五、銷售與接單策略調整支援
高關稅壓力傳導至終端,客戶訂單縮減或轉向。提供多幣別與多稅制報價模組,協助業務制定符合當地稅制的靈活報價策略。整合CRM模組追蹤客戶反應與流失原因,優化接單策略。
六、財務與資金流預警管理
稅負提升導致資金調度緊張,易影響營運。系統自動整合應收應付、進出口費用與存貨資金佔用情況。系統設定「高庫存佔比」、「關稅成本占毛利比」等預警指標。
高關稅情境下ERP六大助益
- 成本掌控:關稅成本計算、自動利潤模擬
- 補貨策略:智能補貨與採購建議,避免積壓
- 庫存管理:WMS管理滯銷品、合理調撥
- 報關符合法規:系統產生報關文件並進行關稅比對
- 接單靈活:多稅制報價、CRM客戶動態分析
- 資金控管:財務預警與資金流透明化
延伸閱讀:
- 正航ERP進出口管理
- ERP系統助力進出口商高效通關RP系統助力進出口商高效通關
為何需要智能補貨
企業欲導入智能補貨來說,可簡單劃分成採購補貨和庫存補貨兩個角度來看。對於採購部門來說,如何維持庫存在安全水位絕對是重要課題之一,但準確的預估需依靠數據和自身的經驗完成採購計畫制定、價格制定等複雜工作。亦隨營業額快速增加,採購人員需管理的商品種類不斷增加,面對的數據量也日趨龐大,代表需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管理。若透過系統智能分析歷史採購量、當前庫存、既有與預估訂單等大數據,即可快速並隨時調整補貨策略。

簡單來說,根據企業的銷售導向將會決定內部的補貨策略,亦關係著從採購、倉儲到最終消費者間的存貨配送與流動。業主可能常關切公司是否有賺錢?貨源是否充足?卻容易忽視內部存貨流動是否暢通,建議可逐步體檢內部流程並思考是否能透過系統協助有效解決。
延伸閱讀:
智能補貨於ERP所扮演的角色
目前ERP系統已擔任各企業在資訊化升級的基本要求,為企業蒐集和累積大量的資訊供使用者分析。導入智能補貨系統即可統計分析採購週期、備貨天數、到貨天數、在庫庫存、在途庫存、安全庫存、平均銷量、訂單週期等實際數據,再加上設置產品特性、淡旺季、天氣等推算參數,輔以智能補貨系統更加貼近各產業需求。而電腦運算能力除可有效提昇效率,並能降低人工成本。從庫存補貨角度來看,如何降低存貨調動距離、規劃各倉儲與門市撥補動線、揀貨動線最佳化、提升儲位利用率等議題,皆是一般企業看不到的內部隱藏成本。如A、B企業銷售同樣的產品、同樣的數量,因A企業倉庫規劃不佳,導致A企業的倉儲人員每人每日需多移動1km,相對的揀貨時間也多出1.5倍,使得A企業很快地面臨資源瓶頸,無法再接下更多訂單。
- 我該如何決定產品要上架到哪個倉庫儲位?
- 我該如何決定哪些產品要移動到滯銷區?
- 我該如何找出最佳揀貨動線?

每家企業的倉管多會遇到類似的問題,也很容易犯只要導入自動倉儲系統(WMS)即可解決所有問題的錯誤。自動倉儲系統是可有效將低庫存管理成本,重要除了事先倉儲的規劃與建置,亦須考量往後倉儲的可擴充性。最為關鍵的是,ERP系統能與自動倉儲系統和其他有關存貨撥補的軟硬體完美結合,因ERP系統掌控最完整的庫存數據,是企業內部所有資訊系統的根基。要將一個智能補貨系統發揮效率,除了本身須具備良好的數據採集能力外,並要能與異質系統充分的資料交換。當系統蒐集各庫存關鍵數據後,透過參數設定的方式來決定存貨撥補動線、計算最佳上架位置、自動找出暢銷產品替換滯銷產品,從原本需人工規劃與執行後告知電腦資訊,轉由電腦決策且提供資訊給員工執行,大量減少人工判斷的時間與失誤。

建議企業在導入智能補貨系統時,除了解智能補貨解決方案是否適用,資訊公司是否能解決跨系統的資源整合更是重要,再者依靠資訊公司顧問協助系統面的規劃。此外,因牽涉跨系統與跨部門資源整合的議題,建議公司內部需推派強有力的角色來執行,否則受到的阻力將可能導致失敗。
延伸閱讀:
企業對智能應用的誤解
在智慧應用推動數位轉型的過程中,企業常因認知誤差而影響導入成效。首先,須明確區分「智能」與「人工智慧」:現階段多數智能應用仍屬於預設規則下的自動化,僅依照工程師設定的程式運作,與具備自我學習與推理能力的人工智慧有本質上的差異。其次,數位轉型並非單次硬體投資,而是需具備中長期規劃與研發策略的持續工程。臺灣企業常忽略資料流通與分析的重要性,導致智能應用無法深入整合至企業流程。為提升轉型效益,企業應培育內部專業人才,結合大數據洞察,建立能隨競爭策略快速調整的智慧體系,方能真正實現智慧應用驅動的數位轉型。
延伸閱讀:
更多工業4.0在軟體端的應用
若想對工業4.0有更完整的了解,歡迎您前往工業4.0主題館瞭解更多…
Ver.04